如何管理招聘需求?

成功招聘 = 招聘成功?并不是,招聘只是补充人才的手段,关键是团队人才管理,如果把招聘隔离团队情况去执行,那么就变成了单纯招聘机器,并且不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。

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?

市面上有太多的绩效管理工具MBO、OKR、KPA、KRA、KPI、BSC、PBC等。 但这些管理工具到底是什么?怎么用?不熟悉的人往往很难区分。即使区分了,也会陷于表面理解,导致很难跟老板同频。觉得老板想的绩效考核,怎么跟我想的不太一样? 其实,所有的绩效考核方式都离不开四个步骤:目标(goal)、执行(Implement)、结果(result)、成长(grow),可简化为:GIRG工作价值评估模型,简单理解就是:目标对应工作任务,过程对应指标及评估标准,结果对应绩效评估,成长对应绩效反馈。 最关键的是:绩效考核根据对象不同,形式差别很大。就衍生出各种绩效考核工具。 业务领先模型(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)、平衡计分卡(The BalanceScore-Card,BSC),这属于战略厘定和分解模型,重点解决在企业内,战略和执行、规划和落实、目标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。

如何构建任职资格体系?

第一维:晋升机制 主要包括等级设计、等级划分的依据、等级数量、不同等级的定义及标准。 决定晋升的关键要素、关联要素是什么?晋升速度设计主要参考什么? 第二维:能力标准 主要是包括岗位管理职位发展通道的规划和设计,例如职能、技术、管理、销售、咨询。 不同岗位镞的关键能力项目是什么?如何划分标准,标准的定义是什么? 第三维:评价体系 通常是三种评价方式认证、考试、评审。 认证包括内部和外部认证两类,规模小直接要求各类证书,规模大的企业则考虑构建认证体系。 考试分为笔试和机试。注意:考试需要较高的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。 评审则是组织评委进行主观评价。利用多个主观评价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果。 在实操的时候,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:考试周期、认证规模、评委团队管理、评审周期、评估手段等,均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。 第五维:课程体系 基于核心知识技能、产品、业务、核心素质的课程体系构建。不同等级课程的设计,不

如何做好校园招聘统筹?

六要素:人才发展战略、人才供应基地、校企关系经营、线路及时机规划、营销模式构建、高效的执行团队。 一 人才发展战略 首先考虑企业在当前行业的定位。例如华为、腾讯这种作为头部企业,必然是奔着最顶尖学校里面优秀学生去的;而浪潮、金蝶这类企业作为第二梯队选择,大概率是获取第二梯队学校里面的优秀学生。 其次考虑未来的人才发展需求,毕业生可以定位成科研攻坚力量、干部储备、劳动力输出中坚等,不同的定位对应不同的学生群体。 二 人才供应基地 没有固定合作及产出学校的,称之为游击队作战,有固定合作和产出的称之为集团军作战。作为校招负责人,必须考虑校招毕业生的供应基地及产能,组成合理的结构:量产基地+次产量基地+辅助生产基地。 三 校企关系经营 企业在学校宣传是否顺利,取决于老师是否支持你的工作,包括学校场地预定、宣讲会安排、日常的宣传,老师的一句肯定,胜过一百张传单。老师提供的信息,对你的行程安排往往起着

郁闷的事:文章被AI采集了?

2025年是我人生变化最大的一年,事太多,导致无暇顾及博客的更新。 现在终于歇口气,上来一看,有点懵逼:自己的文章文章被人采集了?如下图。 哪位博友能告诉我怎么回事?谢谢。

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

人等结果,总患得患失。古人云: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心态豁达,安然处之。尽人事,听天命即可,大可不必过虑。 2025年,无论世事如何变迁,都无法动摇我的计划:让自己彻底改变。一方面,德或能不配位,即使暂时得到,终究不能长久。劳碌半生,已达不惑之年,终须停下来整顿,把心境提上去,把能力夯实了,才走的踏实。另一方面,也确实需要审视工作以外的事,免得生活过得千疮百孔,破破烂烂。别的不说,生活和人际关系上的经营,就宛如空白,感觉前半生都在瘸腿走路。 以一件小事为例说明: 今晚搬床的时候,不小心把墙刮了一道长痕,队友甚是不满,小嘴疯狂输出:怎么跟你一起做事情,总是诸多波折?我自己搬都不会刮,你一来就出问题,搬个床还那么用力?………此处省略一万字。 按以往,我心里可不高兴了:我出力搬床也有错?刮个墙而已嘛,补补不就行了?难道墙比老公重要?今晚,我居然觉得没什么,安慰道:房子嘛,住起来总有损耗的,到时候攒

笔记的六重境界

笔记作为知识的载体,并不是一成不变,笔记伴随着人的需要、不同的成长阶段,发生变化。 如果要了解笔记的变化,就必须了解笔记的构成:框架是笔记的骨骼,决定了笔记结构,而决定框架的则是搭建笔记的思路,决定思路的是人的认知。这里以职场笔记为例,进行说明。 初入职场,工作内容较为单一,对职场知识的认知极少,几乎没有框架可言。都是想到哪里,记到哪里。有些以时间作为流水线,有些则以事情作为记录单元,记录下来。 随着能力的发展,逐渐开始承担项目,便以项目作为单位,记录整个笔记的进程、问题、想法。随着项目的增加,笔记内容越来越丰富。但如果仅仅是事情的增加,还不足以让笔记发生较大变化,最关键的是认知上的改变:开始追求业务的系统性。 系统性认知的出现带动了笔记框架逐渐系统化,开始尝试搭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,例如招聘:开始考虑人才画像、招聘渠道、人才评估技术、招聘效果评估、面试官培养、招聘协同等。 当你工作5-

今晚做了一件一直想做的事情

一边抽烟一边开电脑写东西,一直是我效率最高的方式,奈何家里不准抽烟,公司也不可能这样,这样的方式就成了奢望。 有时候我在想,如果有一个不禁烟的办公场地,我是愿意花钱去待上一整天的。 这些天发现附件刚好有个好地方:中山公园。这里湖边有个小小简餐店,周围风景不错,一到晚上就停止营业了,刚好适合我,于是带上电脑、可乐、香烟,就奔波到此。 真是惬意,这篇博文就是在这里写的,哈哈哈~ 中年人的快乐就那么简单!

周末复盘随想

又到周末复盘时间,这是一个星期最惬意的时刻。 钝感力用法的反思 思考,必须先有一个正确方向,才能产生效力,否则容易思路不清晰,陷入内耗。 人们阐述钝感力时,基本都专注如何屏蔽不良情绪。其实并没有说完整,屏蔽干扰项的前提是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:确定的追求和方向。在目标的指引下,凡跟目标关系不大的干扰项都应考虑屏蔽。如果没有目标指引,人必然无法屏蔽干扰,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干扰项。可以说目标是钝感力的明灯,是屏蔽墙的能量源。 因而得出公式:钝感力=目标感+识别力+屏蔽力 实际应用参考: 当你遇到不良情绪:否定、质疑、打击的时候。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反驳,不是愤怒,也不是伤心,更加不是绝望,而是先深呼吸几秒钟,不去想当前的事情,跳出当前的情景,回顾自己的人生目标,想想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?再回来当前的情景,思考如何处理。这才是钝感力的最佳用法。 事缓则圆,人缓则安。静则能量场稳定,沉着应对,才能做到审

如何选择笔记软件

源起 作为OneNote重度用户,用了15年,工作、生活、知识库,都基于OneNote。之前我的笔记都是单篇,OneNote一直能满足我的要求:便利性、操作性、安全性: 多端同步,Windows、手机、Mac都能使用; 笔记容量大(我买了office365) 类office操作,容易上手,跟office协同方便,富文本编辑功能强大; 多端剪藏功能齐全,手机、电脑端都很容就剪藏到笔记; 类笔记本层级结构,对于构建知识框架很方便; OneNote用户群体大,背靠微软,从来不担心倒闭的问题。 大企业,对隐私、数据的保护相对靠谱。 一直到2024年,准备写书的时候,才发现OneNote对于写作,确实不太友好: 没有文章目录,并不利于长文写作; 标签系统不方便; 搜索功能拉胯,有些笔记,有时候搜索不出来,即使就在眼前,无法有效利用储备知识库。 结论:如果你现阶段以知识输入为主,OneNote是一个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