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?

市面上有太多的绩效管理工具MBO、OKR、KPA、KRA、KPI、BSC、PBC等。

但这些管理工具到底是什么?怎么用?不熟悉的人往往很难区分。即使区分了,也会陷于表面理解,导致很难跟老板同频。觉得老板想的绩效考核,怎么跟我想的不太一样?

其实,所有的绩效考核方式都离不开四个步骤:目标(goal)、执行(Implement)、结果(result)、成长(grow),可简化为:GIRG工作价值评估模型,简单理解就是:目标对应工作任务,过程对应指标及评估标准,结果对应绩效评估,成长对应绩效反馈。

最关键的是:绩效考核根据对象不同,形式差别很大。就衍生出各种绩效考核工具。

一 战略级

业务领先模型(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)、平衡计分卡(The BalanceScore-Card,BSC),这属于战略厘定和分解模型,重点解决在企业内,战略和执行、规划和落实、目标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。

二 模块/领域级

关键过程领域(Key Process Area,KPA)、关键结果领域(Key Result Areas,KRA),战略分解并形成模块化之后,我们需要关注系统中该模块的战略落地情况,评估该模块绩效是否达到战略系统的预期。包括:生产、营销、产品研发、支撑等模块。

三 部门级

平衡计分卡(The BalanceScore-Card,BSC),部门作为组织当中最重要的单元结构,最常见的问题是公司不盈利,但部门的绩效很好,奖金一分都不少。这是忽略了部门价值的评估。

四 个人级

关键绩效指标(KeyPerformance Indicator,KPI) 、个人业务承诺(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,PBC)、KPI是把战略任务个人化,把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工作任务,进行考核。

绩效管理的本质

大多数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把绩效管理定义成任务指标的下达、绩效考核、绩效反馈,其实这只是执行层面的绩效,很片面,因为他们忽略了战略规划和整体落地规划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。

我们设计绩效体系的时候,需要跟公司战略规划、经营管理、成本管理等挂钩,先做宏观绩效管理体系,考虑如何评估整个公司的绩效表现、组织的效率和效能,再考虑如何把战略拆解到个人。

所以绩效管理的本质是设计一套战略目标、组织单元、个人均可评估的目标实现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