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?
市面上有太多的绩效管理工具MBO、OKR、KPA、KRA、KPI、BSC、PBC等。 但这些管理工具到底是什么?怎么用?不熟悉的人往往很难区分。即使区分了,也会陷于表面理解,导致很难跟老板同频。觉得老板想的绩效考核,怎么跟我想的不太一样? 其实,所有的绩效考核方式都离不开四个步骤:目标(goal)、执行(Implement)、结果(result)、成长(grow),可简化为:GIRG工作价值评估模型,简单理解就是:目标对应工作任务,过程对应指标及评估标准,结果对应绩效评估,成长对应绩效反馈。 最关键的是:绩效考核根据对象不同,形式差别很大。就衍生出各种绩效考核工具。 业务领先模型(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)、平衡计分卡(The BalanceScore-Card,BSC),这属于战略厘定和分解模型,重点解决在企业内,战略和执行、规划和落实、目标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。
如何构建任职资格体系?
第一维:晋升机制 主要包括等级设计、等级划分的依据、等级数量、不同等级的定义及标准。 决定晋升的关键要素、关联要素是什么?晋升速度设计主要参考什么? 第二维:能力标准 主要是包括岗位管理职位发展通道的规划和设计,例如职能、技术、管理、销售、咨询。 不同岗位镞的关键能力项目是什么?如何划分标准,标准的定义是什么? 第三维:评价体系 通常是三种评价方式认证、考试、评审。 认证包括内部和外部认证两类,规模小直接要求各类证书,规模大的企业则考虑构建认证体系。 考试分为笔试和机试。注意:考试需要较高的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。 评审则是组织评委进行主观评价。利用多个主观评价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果。 在实操的时候,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:考试周期、认证规模、评委团队管理、评审周期、评估手段等,均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。 第五维:课程体系 基于核心知识技能、产品、业务、核心素质的课程体系构建。不同等级课程的设计,不
如何做好校园招聘统筹?
六要素:人才发展战略、人才供应基地、校企关系经营、线路及时机规划、营销模式构建、高效的执行团队。 一 人才发展战略 首先考虑企业在当前行业的定位。例如华为、腾讯这种作为头部企业,必然是奔着最顶尖学校里面优秀学生去的;而浪潮、金蝶这类企业作为第二梯队选择,大概率是获取第二梯队学校里面的优秀学生。 其次考虑未来的人才发展需求,毕业生可以定位成科研攻坚力量、干部储备、劳动力输出中坚等,不同的定位对应不同的学生群体。 二 人才供应基地 没有固定合作及产出学校的,称之为游击队作战,有固定合作和产出的称之为集团军作战。作为校招负责人,必须考虑校招毕业生的供应基地及产能,组成合理的结构:量产基地+次产量基地+辅助生产基地。 三 校企关系经营 企业在学校宣传是否顺利,取决于老师是否支持你的工作,包括学校场地预定、宣讲会安排、日常的宣传,老师的一句肯定,胜过一百张传单。老师提供的信息,对你的行程安排往往起着
什么是好的HRBP?
今天到公司整理笔记,刚好有一个同事也到公司,两个人聊到如何写好一个职级评审的PPT,他的困惑是:自己写PPT的效率不高,原因是他在回顾一年所做的工作时,发现零零散散的,要一件一件地回忆和查找,找到之后,发现有很多材料用不上。 这是工作没有思路和策略所致,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打法,完全被事情推着走,失去了节奏。那怎么办?很自然就聊到了HRBP为部门服务时,工作开展策略和思路是什么?这个问题,与“什么是好的HRBP”答案是相似的。 好的HRBP要做好三件事: 解决问题是HRBP基操,包括公司制度政策疑问、临时突发性事件、管理咨询问题、鸡毛蒜皮的小事、组织一个活动、招个人、搞个培训、开个人等等,大大小小的只要是部门负责人、骨干提出的问题,HRBP必须做到及时有效解决,带来的好处是:让HRBP在部门产生最直观的价值,让大家有事就想起HRBP,HRBP趁机打造自己的人设和关系网络,学习和熟悉业务,甚至做
招聘那事儿
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十多年了,计划最近把一些经验心得整理一下。就从招聘开始吧。 招聘分两种:招聘实操和招聘管理。招聘实操指的是亲自操刀招人,而管理则是招聘运营。可以理解为实操是一线,运营是后方。 招聘被称之为有手就能做的业务,搜简历、约人面试、谈薪、报批、入职。这活入门容易精通难,为什么?说一下比较难以精通的部分: 1、你在哪里能快速找到合适的人很讲究技巧的,例如对行业、友商是否熟悉,是否有自己的map? 2、你什么时候打电话约到人?这就很讲究细节了,例如对于在职的,你可能在晚上20点后打过去比较好。用的话术也很重要。 3、面试官的安排也很讲究,什么样的候选人,安排的面试官不同、甚至面试的顺序都不同。 4、如何快速约到面试官?这就是协同问题了,大家都很忙,为什么你就能约到? 5、谈薪就更不用说了,针对不同岗位,不同的群体,都必须有清晰的谈薪策略和步骤。 6、报批也是讲究技巧,你应该突出什么?应
人才培养的“形”“体”“意”“核”
“人才培养”和“培训”有什么不同?很多人混淆,我刚带一个培训团队的时候,团队成员就着眼于培训,而不是人才培养,这可能是由组织定位不清晰而造成的错觉。事实上,一个集团企业的人才培养团队,定位必然不是培训,而是整个集团的人才培养规划。 指的是形式,包括:课程培训(含现场集训、线上学习等)、工作坊、沙龙等等。如果你作为一名培训师,把时间花在各种项目的组织上,那没有错,但作为企业大学的成员,就不应该停留在项目上,而是作为布道者,把更多的人培养成为人才培养师,由拿刀的人转变为培养更多拿刀的人。 在设计各种项目时,很多人在“形”的层面停留太久,投入的精力过多,通过设计繁杂的学习形式来达到效果,却忽略了培养活动在人才培养、组织建设、目标实现的定位和意义。 指的是培养活动的内容,更多情况下指培训项目的内容。例如单课,公司有单课体系,但很多单课与当前公司现阶段需要的能力相关度不高,往往花了很大的力气去组织,
组织建设的策略
很多人赶上了时代的红利,有些人赶上了企业的红利,而有些人则赶上了业务发展的红利,有些人却无法认清所处的环境,而浑浑噩噩地活着。 在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,在公司最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时候,主导推动了三支柱+人才供应链体系的构建,以此作为基础,梳理了公司的业务。在公司招聘规模每年1000多人的情况下,又主导构建了以运营为中心的招聘体系,而现在,在公司最需要提质增效的时候,又担任了企业学堂的负责人,重构了公司人才培养体系,推动公司与部门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。 今天有BP跟我分享部门级提能“管理沟通”的效果和心得,眉飞色舞,效果斐然,同时探讨了部门级提能的开展模式,今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:探索部门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。因为我们认为,人才培养工作要落到实处,必须做实部门级人才培养,公司级人才培养工作做得再好,也只是少部分人受益。 一、顺序 应遵循自上而下的方式,从部门负责人——
迈克尔·马奎特
所属领域:行动学习 Michael Marquardt博士,世界行动学习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,乔治华盛顿大学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事务教授,也是海外项目项目主任,世界行动学习研究所所长。 他曾在 Grolier、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、Association Management Inc.、Overseas Education Fund、TradeTec 和 U.S. 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等组织担任过多个高级管理、培训和营销职位。 自 1969 年在西班牙开始他的国际经验以来,Marquardt 博士已在近 100 个国家/地区培训了超过 95,000 名经理。咨询任务包括万豪、Microsoft、摩托罗拉、北电、美铝、波音、卡特彼勒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、施乐、诺基亚、星座、三星、美洲国家组织和新加坡航空公司,以及印度尼西亚、老挝、埃塞俄比亚、赞比亚、埃及、科
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路径
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由彼得·圣吉提出后,历久不衰,随着社会变革节奏日益加快,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。 自接触到学习型组织以来,颇感兴趣,一直在阅读相关书籍及做一些项目的尝试,但一直觉得自己并未找到打开学习型组织之门,因此做一个小结,便于下一步学习: 最早看的一本书是迈克尔·马奎特的《学习型组织的顶层设计》,这本书讲述了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,需要做哪些事情,对实操有了一些初步了解。后来看了彼得·圣吉的《第五项修炼》,发现过于理论,对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明显。 后来因为企业内部要设计导师制项目,我进一步看了詹妮弗•拉宾《如何在组织内有效开展导师制》,着手设计了“研发线导师制”项目,并开始关注“知识与技能转化路径”与“训战结合”,此时我发现:导师制对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至关重要,至此,我有了新的研究思路。 后来看克里斯·阿吉里斯的《组织学习》,里面有一句话:“研究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